心有大爱 崇德善教
生源非常重要◆★,但也不是绝对的◆★◆■。在招收硕士研究生时■◆◆,林崇德常常发挥着★■“兜底”的角色,自己带的研究生往往是被挑剩下的★◆■■◆。事实上■★■★,一些面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林崇德的指导下最后也成长为优秀人才。
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林崇德始终践行着“爱”的教育。在他看来,做教师要师德为先★★★■★◆,而“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于是◆■◆★■,在当年高考23个志愿栏上,他全部填写了师范类院校。最终,他被北京师范大学第一志愿录取,成为新中国首批心理学专业本科生◆★◆。
在林崇德看来■★,导师不能过多挑剔自己的学生★◆■,带谁都一样★■■★■◆,关键看如何带■■★★。那些不被看好的学生,若经过导师的精心调理,往往会扬长避短◆◆■◆■,取得不俗的发展。
这种使命感贯穿了林崇德的研究生涯■★■。2013年,已过古稀之年的林崇德,带领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员,开始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
在林崇德看来,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汶川地震发生三天后,他就组织制作了心理援助手册■◆■◆◆,并冒着余震的危险赶赴震中汶川县开展心理援助工作。新冠疫情暴发后■◆■■,他又一次临危受命,组织专家冲在第一线,培训救援热线人员、为全国大学生进行防控应激心理直播……他甚至一度因为过度劳累而病倒住院。
如今,这份师爱正默默延续◆■★◆◆。仁而爱人◆■◆◆◆■,是陈英和坚持的育人理念。在她的办公室书柜里摆着很多册的◆■◆■★“个人信息卡”,上面记载着每个学生的基本信息、个性特点■★、理想以及对课程的期望。陈英和希望通过信息卡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导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要么会决定老师的威信,要么会决定你的学生是否会长期与你保持密切联系,要么是你是否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表率■★◆★■■。”林崇德说。
数据表明,通过参加实验★★■,几乎每一所实验学校的教学质量都提高了,学生过重负担减轻了,出现全面发展、学有特色的景象◆◆■■■。1984年■★◆■◆,时任教育部部长何东昌评价其意义不亚于获自然科学一等奖。
◆■■★■“林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体现在方方面面。在科学研究上★■★★◆,在成长道路上,在关键选择上,林老师总是尽己所能,给予无私的指引和帮助,用扶一程、带一程、拉一程★■◆,生动诠释了什么是‘仁而爱人’。”林崇德的弟子◆■★★★■、北师大心理学部教授陈英和感慨道。
廉洁从教、保持低调,是林崇德一直坚守的原则。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林崇德的做法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从不收在读研究生的任何礼物◆★,如果有学生寄来土特产,林崇德会生气,时常折成钱加以寄还;外出讲学获得酬金后■◆★★★,林崇德会自觉地交个人所得税,并且退还按当地标准多给的报酬;各类与教学研究无关的访谈会议也尽量推掉★■◆■★■,保持低调安静的工作生活……
从1988年起,林崇德先后推荐两位不到30岁的弟子担任北师大心理研究所副所长。58岁那年,林崇德坚决辞去了刚刚获得的首批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主任职务◆★■,而力荐一位优秀的青年学者担任……
越有声望的学者就越应该甘当人梯。老教师更要激发年轻教师的创造力,创设有利于年轻学者成长的环境,开创人才辈出、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局面
从1978年秋季起,他进行了以培养思维品质为基础的教改实验,运用中小学生数学运算中的思维品质来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后又扩大到中小学语文能力的研究。
“核心素养是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学生的修养,一头挑着祖国的未来。”林崇德比喻道■★■◆★。研究最终提出了学生需要具备的18种素养■★■■◆,首次对党的教育方针育人目标进行细化和具体化,成为我国高中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依据,引领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
2021年,林崇德荣获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等单位设立的2021年度杰出教学奖★■■■■。他把全部100万元奖金捐赠给北师大教育基金会,用来激励对基础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作出贡献的师范院校的教师。
“对教师来说■◆■★★,能否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优秀人才,这是衡量师德的最关键的标准。”
为了进一步弄清品行不良学生的影响因素★◆★★■◆,林崇德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有意识地积累品行不良学生的心理档案和成长经历■◆◆★◆。他把研究结果整理成《品德不良中学生的心理学研究》一文,这是林崇德对教育与心理学研究的开始。
对家人,林崇德总觉得亏欠★■◆■。他坦言,自己投入在学生身上的精力胜过投入在自己孩子身上的精力,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如果我们的研究工作不考虑现实需要★■◆★,不考虑人民要求,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而言,这个学科就是无足轻重的★■◆◆★,我们永远只是旁观者★★■,而不是成为社会责任的担当者,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只能流于纸上谈兵。◆★■”林崇德说。
林崇德的弟子、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董奇创建了脑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出了老师没有做成的学科建设方面的大事◆■,然而董奇却说:“我们这些学生★■★◆,都是林老师的成果。”
◆■◆★“在培养过程中,我尤其注重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并重视发展他们的创新品质◆■。★★■◆★◆”林崇德说■★■◆★■。
谈起从教的初衷◆◆,林崇德回忆,幼时曾立志成为■★◆◆“当代詹天佑◆■★◆”,但在高中班主任的影响下★■■■■,他意识到做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加重要。
后来★★★◆★,俞国良获得了去佐治亚大学联合培养的机会。如今,俞国良已成长为全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
然而,林崇德的教师生涯却是从基础教育起步的。上世纪60年代,从北师大毕业后★★◆◆■,林崇德被分配到北京基础教育界。在他接手的第一个班里,进过公安局的学生就有10个,聚众打架■■★◆■、破坏纪律、小偷小摸的行为经常发生。
对于林崇德的决定★◆,他的弟子并不感到意外■■◆◆★。在他们看来■★,不遗余力提携后辈是导师一以贯之的风格■◆◆。
当被问到为何要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生活条件时,学生们的回答是■★,林老师的家国情怀影响了自己■■。
然而,从1986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林崇德先后送出16个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或做访问学者★■★★■,有15个学生按时回国。
在选择博士研究生时,林崇德公开提出过◆◆★“五不招”的原则:一是以前没有任何成果,看不出有研究能力的★★★■◆■,不招;二是面试看不出有创造性◆◆★、创新能力的■■★■,不招;三是不太勤奋,或者比较懒惰的★★,不招;四是如果没有成就动机,不招★◆■★◆◆;五是有才而无德之人,更不能招。
如今■★,时光在他的面庞上抚过痕迹,皱纹里藏着智慧与岁月的沉香。他在学生心中播下的信念的种子,已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事实上★★,廉洁从教的信念植根于林崇德的家庭之中。当外界有人试图绕过林崇德本人,将礼物送至其家人所在单位时,家人都会谢绝★◆■■■。林崇德的妻子更是如此,当林崇德拿回来一些她认为不属于家里的东西时,都会一遍一遍地追问。
曾经,一个学生的毕业论文被林崇德打回去修改了21遍■■■★◆。最终,这个学生不仅把毕业论文整理成一篇篇论文发表在高质量期刊上◆◆★◆,还出版了专著★★■★◆★。“对于学生,我必须要负责任,每一点细小问题都关乎学术质量,不能放任不管。★■■■”林崇德说。
全国十佳师德标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制首席专家■◆、全国师德师风建设专家委员会总顾问……四十余载杏坛耕耘,林崇德培养出了88位博士,60多位晋升为教授。在学界,他被尊称为“心理学泰斗”“中国基础教育的播火者”;在心理学专业学子心中,他是◆■■“教科书里的传奇”。
对这些学生◆◆◆,他没有厌恶更没有放弃◆■★■◆★,“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放弃了一时就等于放弃了他一生。”直至毕业,班级里也没有一个学生掉队◆◆■。
基础教育界的工作经历让林崇德意识到,中小学是一块心理学研究难得的实验宝地。1978年,林崇德重新回到北师大读研究生★◆■◆◆★,后留校任教。在导师的建议下,林崇德继续把基础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开启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中国化的研究征程★◆◆。
■★★“林老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价值观★★,我欣慰地看到◆★■★◆,成为教师的学生也在用心关怀自己的学生,这就是师爱传承的力量◆★。”弟子方晓义说。
正如30年前,一位来华讲学的佐治亚大学教授邀请林崇德偕夫人去美国讲学,答应提供往返机票◆◆★★■,还付给一笔相当可观的美金。林崇德却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出乎意料的请求■★◆:换博士生俞国良出国一年■★◆■★,将提供给他们夫妇两人的费用转给这位博士生。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掀起一股出国留。当时★★◆★,公派的出国人员不少滞留在美国。
在林崇德看来,越有声望的学者就越应该甘当人梯◆★■◆★◆。“老教师更要激发年轻教师的创造力,创设有利于年轻学者成长的环境★◆,开创人才辈出、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局面。”
在11月初举行的“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发展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分享了他对教育家精神的体悟。
哈尼族的李庆安是林崇德的博士生,“你要牢记一点◆◆★■★◆,其他都可以照顾,但学术标准不可以照顾■★★★■★。◆◆◆■◆■”从进校第一天起,林崇德就严格要求他◆★■,并在心理学研究方法和统计学等薄弱环节重点指导。后来,李庆安留校任教★★■,成为哈尼族第一位博士生导师。
“父亲一直倡导对其学生★◆■★◆■‘感情投资’◆★★■★◆,他的大部分精力都被牵扯进去,以至于母亲笑他说‘你应该把家搬到单位去★◆■■◆★,为你的学生当牛做马’。”林崇德的独子曾在其著作的◆■★■“后记◆■”中这样写道。
一份热爱,一生执着◆■◆★。林崇德的故事,是一部生动的教育史诗,讲述着关于成长、关于传承、关于爱与奉献的动人篇章。
为学生获得学位而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事业发展打造更好的平台,甚至为他们的住房、配偶的调动四处奔走……林崇德对学生的关心落在点滴,落在实处。“不是父亲,但胜似父亲。”弟子申继亮这样评价道。
半个多世纪前★★◆■,即将高三毕业的林崇德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我的岗位,将坚守在三尺讲台旁,我的足迹,却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我的两鬓,会有一天斑白,我的青春,却千百倍千百倍地延长。”
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林崇德始终践行着“爱”的教育。在他看来★■■,做教师要师德为先,而■★◆■★“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对教师来说★★,能否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优秀人才,这是衡量师德的最关键的标准◆◆。”在11月初举行的“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发展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分享了他对教育家精神的体悟。